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 part 1

最近除了學習自身技術能力以外,也需要提升自己內心的能力
最近看到一本書叫做『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裡面舉了相當多的例子讓你去了解心理學的概念,相當推薦這本書
接下來幾篇會紀錄書中的金句和例子,但不會全部介紹

情緒

書中提到關於十二種情緒,但都脫離不了一項原則

情緒只是一種能量,沒有好壞之分
每一種情緒都有它獨特的價值、功能、存在的理由,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的力量
沒有所謂的負面情緒,只有情緒帶來的負面行為
面對情緒時,要看到並接納情緒背後的真實表達

除了要看到接納情緒之外
還要懂得如何運用這情緒帶來的意義
先來看看書中如何說明面對『羨慕』以及『嫉妒』以及『焦慮』這三種情緒

羨慕與嫉妒

羨慕是看到別人擁有的,自己也希望擁有
嫉妒程度更深,看到別人擁有的,恨不得對方失去,藉來平衡自己的內心

要成為一座城市中最高的大樓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摧毀所有比自己高的大樓; 另一種就是打好基礎,不斷努力往上建
前者是『嫉妒』後者是『羨慕』,這樣聽起來羨慕比較正向
但兩者都有一個共通點,也就是對自我價值不足的體現

當了解了這兩種情緒之後,當未來發生希望摧毀其他大樓的情況時
可以把這個嫉妒換成羨慕,但即使換成羨慕也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
這時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是自己不夠好,而是自己還可以變得更好

焦慮

焦慮常常發生在,未來幾天要上台報告或是要口試等等重大事情發生之前
很多緊張會導致消耗我們的能量,書中提到一句話

未來還沒來,因此焦慮會一直存在,不斷消耗我們生命中的能量

但只要你覺察到感到焦慮的時候,試著把焦點拉回當下
問問自己:面對未來可能的威脅我能怎麼辦? 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來減少未來可能的損失呢?
於是你的焦點就拉回到解決方案上,而不是把精力虛耗在無謂的擔心上

大多數人所擔心的未來,都是不一定真的會發生的事情
很多都是大腦自己憑空想像出來的

自信

我們常會看到別人充滿自信,但你知道這個自信有分成兩種嗎?

大眾所說的自信其實分為兩種
一種是建立在自己所做的某件事上的自信,隨著外在事物消失,自信也會分崩離析
一種是對自己這個人的自己,也就是自己發自內心地相信自己,不受任何外在事物影響

第一個例子是
作者有一位朋友,少年得志,好像沒有他辦不成的是,所有難題到了他那裡會迎刃而解
後來當上市長,但因為一件突發事件,被抓去坐牢
釋放之後,整個人就像人間蒸發一樣,誰都找不到他,他也不願再見當初的朋友

第二個例子是
作者另一位朋友,在商界打拼多年,也曾經遭遇過一次滑鐵盧
當時,大家都聽挺擔心他,生怕他想不開,於是作者試圖安慰他
他笑了笑說:
我只是暫時投資失利而已,只要生命還在,一切都可以從頭再來
不同的事,以前坐頭等艙,現在做火車,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但我還是我,並沒有什麼改變

真正的自信,只能向內修煉
書中提到,自大並不是自信過度,相反地還是自我價值不足的外在表現
而要如何面對這種自大,可以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的價值真的需要這些外物去證明嗎?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擁有目前擁有的,我還能為自己感到驕傲嗎?
如果要依賴這些外物才能驕傲,那我真正的價值在哪裡呢?

關係

書中提到十種關係
在這一篇先介紹關於溝通這件事情

溝通

有個讀者留言給作者說了這樣的事情

我們公司的主管非常固執、獨斷,聽不進任何建議
採用狼性管理模式來管理我們,一點都不理會員工的死活
我到底要怎麼跟主管溝通

相信大家都有遇過聽不進你的話的人,導致溝通無法繼續
但真的有那種無法溝通的人嗎?

先來看看一種例子
一個孩子考試考了九十分
父母卻說:『為什麼不是一百分? 這麼粗心,連這種簡單題目也做錯,太差勁了吧』
站在孩子的角度,九十分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沒想到換來是一連串批評,孩子會有何感受?

溝通時,每個人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當你去批評和指責對方做得不夠的百分之十時
他自然會觸發他自己的防衛機制,想進一切辦法像你呈現他做到的百分之九十
於是爭吵就開始,但其實雙方都是對的,只是角度不同,焦點不一樣而已

當你觸發他的防衛機制時,他的心門也就關閉了
當一個人心門關閉,要如何溝通呢?

所以要看見對方已經做得很好的地方,把對方放在對的位置
讓他信任你,自然會願意接受你的建議
無論是在溝通、談判、職場,還是與人相處都是一樣的

在這種狀況中,不仿試試書中提到的『位置感知法』

位置感知法

一個人會陷入困境,通常是站在自己角度看問題所導致
但不管一個人見識有多廣,總會有盲點
所以要從不同位置、角度去看待同一個問題
當你站在對方做的百分之九十的角度上,你會知道他其實也做了很多努力
也就不會太過於批評導致對方的心門關上而無法溝通
接下來就可以適當地給出建議,當你不全盤否地的同時,他也不會否定你的建議
而是會朝著如何怎麼讓事情變得更好的方向

根據這個要點,書中在後面提出了對人不對事的看法
因為事在人為,事情的對錯都是由人的標準與立場決定的
不同人有不同標準與立場,就算同一個人站在不同立場,標準也不會一樣,對於對與錯的定義也就不同
只針對事情的話,會忽略人的感受,就會讓事情沒辦法如願以償
就像老鳥和菜鳥針對一件事情的遠見絕對不一樣
老鳥經驗多了,自然知道有什麼該注意,但他不需要批評菜鳥沒注意到的點
這樣只會讓菜鳥感到挫折

後記

這本書真的不錯,真心推薦
書中很多例子,是可以在不同場景替換的,因為核心是沒有改變的
因為例子還有超級多,所以會慢慢記錄下來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